1. 首页 > 星座运程 > 文章页面

成都有一个算命的非常厉害 《武林外传》中他们都说的是哪的方言啊


本文目录

拜寄的地域表现传说中的八仙是哪八仙啊《武林外传》中他们都说的是哪的方言啊

需要拜寄的大多为未成年的小孩,尤其以婴幼儿为主,也有一些人只把拜寄当作顺应风俗习惯来执行,并没有太多其它原因。除此之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身体羸弱多病


小孩子若是娇弱多病,为保其顺利长大成人,就会将其拜寄于人或物做干儿子、干女儿,通过被拜寄人或物的福气或形象来护祐孩子。若小孩爱哭,也是身体上出现了状况引起,在瑶族地区,这样的孩子被认为是必须要再寻父母来“保”,才能让其顺利成长。在成都民间,当孩子遇到重大疾病时,被认为是命犯“关煞”,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险关,遭遇了凶神,必须找个干爹来认,方可化险为夷

(2)命相不好或顽劣不化

针对那些被认为是命相不好或是顽劣不化的孩子,为防止其克父克母祸害家庭,父母也会早早地为其寻找转移或化解命相的对象,以求上下和睦,家道安康。比如侗族人对五行缺木的孩子格外重视,因为侗族人敬树如神,一旦有孩子命中缺木,就会被视为非常不吉利。与此相似,在广西的一些壮族地区,五行中缺木的孩子也必须认树为再生父母,以求补缺,若是命相脆弱,必寻如山石等坚硬之物来庇护。

(3)母亲生育经历和特定生育习俗

早先生产的孩子或病或灾夭亡,为了其后所生的孩子能健康平安地长大,化解夭亡孩子滞留的晦气。在有些少数民族中,因为有着特殊的生育习俗,孩子注定了从出生开始就有一个干爹。比如旧时在壮族地区流行的“寄身树神”的生养习俗,一个女人祈求生育要通过红线搭桥于树,意味着“树传子来”,而她若要再婚再育,必须在野外呆上三夜,每夜抱树几次,意味着与树“成亲”。既然树是她的“丈夫”,那自然就是孩子的爹。

(4)重男轻女因素

在这种情况中,男孩是作为一种“破符解咒”的功能拜寄于对方(人),或是女孩作为一种转移“生育定势”的主体寄予对方(人或物)。前一种情况是非主动行为,通常是有多女儿的一方提出了拜寄的请求;后一种情况虽为主动,但在实际中操作常有不畅,尤其是乡村地区,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生养多个女孩的家庭是不容易把女孩转寄于别姓之家,因此多选择寄物的方式不管是汉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当一个家庭连续生养了几个女儿之后,害怕自己命中无子,就从别姓人家里寻个义子(从同宗叫“过继”),若这别姓人家同意了拜寄请求,这男孩便在形式上成了他家的孩子,虽然这“义子”的“义”和“义肢”的“义”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假的”,但还是会希望这个孩子的拜寄能够打断他只生女儿的“怪圈与前面几种情况不同的是,主体为男孩的这种拜寄,表面上不是在为男孩及其家庭保护安康、祈求好运,而是为被拜寄者送去生男孩的新开端,但实际上,能促成这种形式的拜寄成功,取决于拜寄方家庭的实际需要,因为通常是这男孩所在的家庭也看中了对方,认为孩子拜其为干父母,会因为对方家庭孩子众多,容易养活长大,或是对方尽管膝下无子,但其在社会关系或是财富地位上不失为“大树”一棵。这在后面的谈到被拜寄者的选择时还会有叙述

(5)家庭渊源

当两户家庭互有渊源,如父辈之间是要好朋友或结拜兄弟,为使这种和睦的关系在下一代得以传承,便约定好互认干亲,这也衍生出另一项习俗,即“指腹为婚”。在金庸的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与结拜兄弟郭啸天所作的约定即是这样:“要是咱们的孩子都是男儿,那么让他们结为兄弟,倘若都是女儿,就结为姊妹……若是一男一女,那就结为夫妻。”两个孩子未出娘胎,双方父母往往已代他们定下了将来的关系,甚至是终身大事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尽管在“为什么拜寄”这一问题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但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让小孩子顺利成长,好养易教,虽然不可避免地有迷信色彩,但人情的味道也相当浓烈孩子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正所谓“有命在天”、“命由天定”,当谁的儿女,这是“天意”的安排,但作为再选父母的拜寄,则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可选择的机会和理由。在保育的前提下,被拜寄者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当然,在不少地区,也有偶然之选的习惯,但更多貌似随机偶然的择定,还是寻得其规律性和特定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以非孩童保育为目标的成人拜寄、收养义子义女等情况,其标准则更为功利化,有着强烈分明的目标指向。

(1)择物为亲

前文已有述,选择自然之物作为拜寄对象的方式可谓历史久远,而且必定是最初之选。大自然的力量巨大而且神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撑下,人们由崇拜、敬畏,发展到用虔诚之心与之攀上亲缘关系,甘为其子民。从风雨雷电、鹰豹虎狼到山木水火土,都有它们千千万万的儿孙。择物拜寄的方式至今还有,它仍保留着原始的本真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笃信不移比如湖南的土家族,若是决定了给小孩择物为父母,通常会选择与水、石相关的物体,希望孩子如水流那般顺利、长寿,像岩石一样坚实硬朗。也有选择动物,如猪、狗、牛、马等的,在土家人看来,选择一些被视为低贱的动物为拜寄对象,才能让孩子消除灾星,顺利平安,而且所选定的动物一旦成了孩子的干父母,老不能杀,还要礼待其老死送终在西南地区的汉族人群中,也有选择高大坚硬的岩石为拜寄对象的,而且会根据孩子生辰八字推算,若易遇水成灾,则会选择河流或湖泊等水域之畔的大石为父,以期水畔之石以刚强之气镇住水流;若易犯火,则认火为父,这想必是人们相信常言所道“虎毒不食子”之说,既然成为火的儿女,那这火再凶再烈,也不会找自己儿女麻烦了,如此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奇怪的选择,比如沈从文在其湘西系列的作品中就有提到:“一株树或一片古怪石头,收容三五十个寄儿,照本地风俗习惯,原是件极平常的事情。且有人拜寄牛栏拜寄井水的,人神同处日子竟过得十分调和,毫无龃龉。”在这里,怪石、井水不足为奇,倒是这牛栏的选择,连沈先生这湘西的乡下人都感到诧异在择物寄拜的对象中,树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且几乎不分民族都有择树为亲的习俗。树的形象和生长特性,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理想非常切合,在树的选择上,有几种类型:一是高大壮实、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如大青树、榕树;一是村落之中最常见,最多数量的树,如壮乡红水河畔的木棉,适应性强的松柏;还有就是奇木古树,采山河之阳,吸日月之精,通灵有神。比如上文提到敬树如神的侗族,抱树、祈树送子的壮族,还有两广、福建地区对榕树的敬重等,均是把树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尊敬,还要侍奉,能做其儿女,当然会被认为有福被恩泽的

(2)择人为亲

选择人来作为拜寄的对象,是拜寄这一风俗在社会化框架下的必然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这种关系的亲疏浓淡,直接影响人的社会成份,越是社会化程度高,人际关系就越是重要。因此,当拜寄对象由物转向人的时候,意味着人的社会意识在提高,正是一种“亲缘化”的思维由自然转向了社会,像一根根线索逐渐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点,每个家庭是这张网上的圈格单位,人与人,家庭与家庭,构制成网状结构,交织纵横,相互维系,又自成体系。而拜寄,就是这每个或近或远的节点或圈格单位之间的连接绳索总体来说,选择人作为拜寄对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目标的择取,另一种是以“撞”的方式,即“无意碰上”的

①目标明确,找准即认无论汉壮苗蒙,有针对性地找寻要拜寄的人,都是一个主要方式。区别仅在于,他们以什么标准去选择什么样的人比如生活在湖南吉首的土家人在选择被拜寄人的时候,会有两种思考,要么富贵,要么贫贱。拜寄于大富之家,则能享其贵气,借助其福大命大庇护孩子;而选择贫贱之人,通常还是往极贫了选去,越贫贱就越能以贱命抗灾,如流浪汉和讨饭婆子。这种选择极贫贱之人的方式,与其说是冠以“贱命抗灾”,还不如说是对护犊之情的利用。试想,天下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娃,自己可以饿得眼睛发花,也要让孩子吃上一口饭,如果灾难可以选择谁去承受,父母肯定会用身体像盾牌一样挡在小儿面前,既然这些讨饭的婆子当了孩子的干娘,那便是搭上条贱命也要拦祸挡灾,反正已经贫贱到底了,哪还怕再多的祸害在旧时乡村,因为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孩子夭亡的情况多有发生,因此也有专挑多子女的家庭来拜寄的,因为通常认为这样的家庭,既然能生养这么多儿女,而且还都养活了,必定是上天有所眷顾,若是自己的孩子成了这家的干儿女,自然也能享受这种眷顾的恩惠采用更多的,还是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测算来选择合适的干父母,先掐算后找人。但实际上,谁才说得清这是按“天定”的命来选的,还是早有打算而故作附会呢正如张作霖当年抱着3岁病患之中的小双喜(张学良之乳名),找来算命先生“批八字”,这位先生可是先把张家的香火前途描述得无比辉煌,什么“大富大贵,将来必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张作霖这酬金还没递到眼前,先生话锋就已转过万水千山,“这位公子的命太硬,恐怕要克爹克娘克兄弟。”这得多硬的命啊,不破除此,那张家的香火怎么能旺得起来?于是又再加酬金,求取破解之法。算命先生这才指了“明道”,把张学良拜寄给了庙里的和尚

②碰上谁,就是谁在川西民间,把这种方式叫“撞拜寄”。没有事先预定的目标,碰上谁就认谁。但在不同的地区,“撞”的方式还不尽相同,有些还有专门的时间限定比如川西的撞拜寄通常是在雨水节进行,是由妇女抱着孩子在路上“守株待父(母)”,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拦住了,就把孩子往地上按,行跪拜礼,这干父母也就认下了瑶族的撞拜寄则称为“插香棒”,即在门口插一支香,三天之内进来的第一个人就成为小孩的拜寄父母。类似的方式在西南汉族和壮族杂居的地区也有,叫“踩水碗”,是在清早开门之前盛满一碗水,置于供台上,这一天是谁最先踏进这家门,谁就是这家要找的干爹娘。生养了我母亲五个姐妹的外公就是这样“踩”到了一户廖姓人家的大女儿,为我增添了一位小姨,外公也从此打消了生个男孩的意愿——他认为,连“踩水碗”都只能“踩”到个姑娘家,这运气实在是没男孩的命在河南郑州和开封一带的农村,婴儿出生头一天的早上,父亲就要出门去撞拜寄,称为“碰姓”。碰到第一个人,也是无论男女老少,这人也便成了婴儿的干父母。被“碰”之人常常是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也只得满口答应。而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是于孩子满月当天,由祖父母抱出去“拉干亲”,出门后碰到谁,谁就被“拉”作了干亲大理白族的撞拜寄则是实用型的,他们选择被拜寄人的依据非常简单实用:哪个客人的到来能让哭闹的婴儿突然安静下来,或是让本来安静的婴儿烦躁不安或哭闹不止,这个客人就是与孩子前世有缘的,今生必结这门干亲有趣的是云南保山地区的“拉干爹”、“拉干妈”,其方法也相对烦琐。采用这种方法拜寄,只能是在大年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而且通常选择双数日子,由男人带着公鸡、腊肉等食物,在天未亮时就要到村外小桥或是窄道等行人必经之地去,横拉一条细白线绳在道上,然后埋伏起来。之后要论先撞了这条白线的人,若是已婚男子,那就是孩子的干爹,已婚妇女就是干妈,若撞线的是未婚男女,那就是干哥干姐、干弟干妹。在农村,赶牛赶猪是常见的,若是动物先撞了线,那就按主人来论,但是会在取名时按动物称谓来定所以在撞拜寄这种方式中,碰上谁是有偶然因素的,但其心理依据都有理可循或自有说法,甚至也有设计好的“碰撞”。在了解心仪人选的活动规律后,这“碰撞”便是“出其有意”了,因此也不难看到,那些“碰撞”的结果,不乏与他家关系要好的,要么就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3)虚拟干亲

除了上述的择物择人来拜寄以外,还有选择虚拟形象作为干爹娘的。虚拟形象是一种人格化的、具备超自然能力者比如在杭州,小孩所拜寄的对象叫“无常鬼”。这种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常提及的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勾摄死者之魂的鬼,“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将子女寄于它,是希望它不要勾走寄子之魂,以此可保长寿。旧时世人将无常鬼讹为胡姓,于是拜寄于无常鬼,便称为“拜胡干爷拜认父母是件大事情,因此必要的仪式或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各地繁简有别如云南保山地区的拜寄,在仪式上就必不可少杀鸡煮肉,还要邀亲唤友,在众人的庆贺中,孩子父母或是孩子本人,对被寄者行跪拜礼,被拜寄者这时只要应允就正式成为孩子的干父母。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干父母要为孩子取名作为“寄名”。若干父母是“撞”来的,还必须在所“撞”之地埋锅造饭,就地野炊,召来亲朋好友喝足吃饱后,领着被拜寄者去“认门”再行上述礼仪

成都民间把撞拜寄称为“射将军箭”,因此若是孩子以这种方式拜寄,孩子的父亲在“撞”到第一个成年男子的时候,就会将其拦住,然后将事先所备的酒菜、香烛和竹箭交予对方,请求他到家里用箭为孩子射去“关煞”。行完跪拜礼后,干爹就要让孩子取名,还得给干儿女赠送钱物,就算是拜寄完成,今后两家就像亲戚一样走动比较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河南郑州一带的“碰姓”,因为在旧时农村,早起的一般是拾粪老汉,因此多有“碰”到这些人,而这些人本也无思想准备,文化水平也有限,因此在被“碰姓”上的时候,信口胡诌一个名字也便成了干儿女的名字。因此,在这个地方多有“粪筐”、“簸箕”、“狗娃”、“挑担”什么的名字出来,而孩子的父亲虽知这些名字不雅,但因其也只是小名,更何况中国民间早有“贱名好养”的说法,因此也就这样叫开去

而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这拜寄的仪式就相对繁琐了些。首先,得挑吉日来举行,然后备好酒席,为孩子预备孝敬干父母的礼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备一顶帽子赠干爹,一双鞋子赠干妈,还要有衣料等物品。而干父母也不能只进不出,准备的物品也一件少不得,首先必备的是一副碗筷,表示以后就随了干父母吃他家的饭,是他家的人了。又因为小孩常摔碎碗,为避免不吉之兆,有条件的家庭会专门去首饰店订做银碗银筷,或是去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买个木碗。赠完碗筷,还要为干儿女佩载长命锁,保其长命百岁,幸福平安。另外,小孩子的衣服、鞋袜、帽子和肚兜等身上物什,也要一并赠送。至于取名,可以随姓,也可以保留其原来的小名尽管各地在拜寄仪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是相似的,大体无外几项:择时日(吉日或撞时)-->备礼物(食物、衣物等)-->行礼(跪拜)-->回赠(干父母赠干儿女)-->取名(小名其中,回赠与取名在择物为拜寄对象的方式中是没有,但也有相仿的替代环节。比如在云南腾冲山区,拜树为父之后,会有神职人员与“树神”的“交流”仪式,然后告诉孩子的父亲,“树神”愿不愿意收下小儿,若是愿意,便要焚香叩拜,并依照“树神”的旨意,为孩子取上有枝有叶的名字。因此在腾冲地区,有诸如“雷打”(雷打树)、“杏荣”(银杏王)、“鹅枝”(鹅毛树),还有“树茂”、“树美”、“树生”等等的名字。

八仙

中国民间流传的八位仙人。道教援引改造之,成一组上仙,即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八仙的由来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形象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汉钟离)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

元剧《八仙庆寿》以汉钟离、张果老、李铁拐、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称为八仙,民间流传极广。古拳家根据八仙的传说和个性特点,创编了以“八仙”命名的各种拳械。如“八仙拳”、“醉八仙”、“八仙剑”、“八仙棍”等。

佟湘玉说的是陕西话,燕小六说的是天津话,老白和他娘应该是东北人,郭芙蓉大概是南方人,老刑是山东话,大嘴,秀才是普通话(秀才有时说些英语),钱掌柜他娘子说的是唐山话,塞貂禅,小翠和小米说的是河南话。无双有时说的是扬州哪边的话。其他的记不起来了。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