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海丰丽江的历史里湖镇的人口揭阳鱼湖老四算命先生是谁啊1.丽江的历史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传说
相传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是三姐妹,父母要把她们嫁往西方,大姐怒江只会发怒,二姐澜沧江只会发急,三妹金沙江姑娘娴静稳沉,暗约两个姐姐往南逃去。来到丽江石鼓,两个姐姐执意继续南游,金沙江姑娘却立志去太阳升起的东方,就告别姐姐,毅然转身东去,于是形成了“长江第一湾”。
父母派玉龙、哈巴两兄弟追截出逃的三姐妹,两兄弟来到丽江白沙,面对面坐着挡住去东方的路。两人跑累了,就约定轮流守候,谁放走姐妹就按家法问斩。玉龙睡着了,轮到哈巴守候,金沙姑娘见状,就放轻脚步,唱起了优美的催眠歌。她一连唱了十八支,哈巴听着听着也睡着了。金沙姑娘乘机从他们的脚掌间溜了过去。
玉龙醒来,见金沙姑娘早跑到东方去了,而哈巴还在酣睡,只好按家法砍下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去痛哭。两兄弟从此化成了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他俩之间形成了虎跳峡,而金沙姑娘唱的十八支歌变成了虎跳峡的十八滩。
2.丽江的历史文化丽江古镇叫大堰古镇
传说似乎是这样
其实现实就是传说。.身处其竟,就感觉象传说。
它的古老,.神秘就是传说。
只是.1996年2月3日,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为6级.
之后很快进行的重建.
现在的古城..其实就是新重建的。
民间.到没什么特别的传说
这个是导游给游客的介绍.
丽江古城又叫大堰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说话间我们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应该是一双水车吧,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天在一些偏远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万人,1986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3.丽江古城的历史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追朔“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点是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从公元 1253年,忽必烈驻军丽江带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佛教、道教,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教、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洞经古乐等。凡此种种,都能兼收并蓄,共存发展。这些文化影响更增添了丽江古城的内涵。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真有“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一直以来,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古城、雪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古城中流连忘返。
4.丽江的历史沿革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5.关于丽江古城的历史或传说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丽江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号:200-017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
丽江古城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6.丽江虎跳峡的历史来历传说一
传说那时候丽江统治者--木老爷富极一时,身边有不少能人才子。其中有一个特能算命。一天,替木老爷算算,据说木老爷生时大富大贵,但是死后却无棺材可用。木老爷大惊,从此在他所要经过的任何地方,每隔十里地就放
置一口棺材以和命运作抗争。一天,天气极好,木老爷心情极佳,是骑着自己的坐骑-头老虎,沿金沙江边走去。江水汹涌澎湃,江岸风景如画。人虎到了一个较狭窄地段,老虎纵身一跃,往江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跳去。老虎着落了,人却再也没有和虎同时着落,而是早已掉入了滚滚江水中。时间早已流逝,木老爷和他的老虎已早已不知何处去,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虎跳峡,虎跳石这些充满想象的名字。
传说二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又急又气,要玉龙、哈巴去追赶。玉龙带着十三把剑,哈巴挎着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定谁放过三姐妹,就要被砍头。轮到哈巴看守时,玉龙刚睡着,金沙姑娘就来了。去路被两个哥哥挡住了,怎么办呢?聪明的金沙姑娘想起了哈巴有爱打磕睡的毛病,便边走边唱,一连唱了十八支歌。婉转动人的歌声果然使哈巴听得入了迷,渐渐睡着了。金沙姑娘瞅准这一机会,终于从两个哥哥的脚边猛冲过去,大声欢笑着飞奔而去。玉龙醒来见此情景,又气又悲,气的是金沙姑娘已经走远,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头。他不能违反约法,抽出长剑砍下了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去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西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在江中变成了虎跳石。
7.谁有丽江的历史知识基本情况(一)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省和地区云南省丽江地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三)遗产名称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
(四)地图上的准确位置和地理方位标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23'至 1OO°32',北纬26。34,至27° 26,。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部,其地理坐标为束经100°14',北纬26°52'。(五)管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文化局概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 23'至100° 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万人。
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
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 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 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 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
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
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
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特征(一)丽江大研古城 1、历史沿革(1)古城发展大事记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袒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井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民国二年(公元 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 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 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 2)城市建设者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兴建“大叶场”;明代,丽江古城的建设主要由历代木氏知府主持进行。明万历年间(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兴建皇帝歙赐准。
8.海丰县的历史海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海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战国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
海丰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
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海丰何时置县,史存二说。一说汉置,一说东晋咸和六年,析博罗置。
据[唐]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皆记海丰为“汉旧县”①。晋成帝六年析南海之东为东官郡,海丰县改隶东官。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请求内附。南越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
在汉代,海丰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
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东莞市);同年,原揭阳县拆为海阳县、潮阳县、绥安县(今福建省云霄县)、海宁县等四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海丰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并梁化郡、东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丰改属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循州改为龙川郡,海丰属龙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为循州,海丰划东部置安陆县(今陆丰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安陆县复归海丰县,隶属岭南道循州。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为雷乡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雷乡州为海丰郡(郡治在归善)。
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循州,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一带为南汉所辖。
大宝元年(958),改循州为祯州,属祯州。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海丰县属广南东路惠州。
元代海丰县属江西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海丰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
嘉靖三年(1524)海丰划出龙溪都合置惠来县。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
雍正九年(1731)海丰划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陆丰县。海丰存兴贤、石塘、杨安、金锡4都。
旧志称:纵横不过270里,即东40里至白沙,东北50里至伯公凹,东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陆丰;西130里至鹅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栅仔岭,皆抵归善(今惠阳)。民国2年(1913)属广东潮循道;民国9年撤潮循道,改属东江绥靖委员公署;民国19年属第十区行政视察专员公署(包括6县),后改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此两部书均为较早文献典籍。
明嘉靖《海丰县志》据《通典》持汉建邑说。括海丰、惠阳、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8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属东江专区,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东地区,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属惠阳专区,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属汕头专区,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属惠阳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县区域废都约,实行乡镇建制。
1952年春,原属惠阳县的小漠、元澳2个建制乡,划为海丰县属。1958年冬原惠阳县的高潭区又划为海丰县属,至1962年7月高潭区复归惠阳县(今惠东县)。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墘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
以上两区属市***派出机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海丰县划出鮜门、赤石、鹅埠、小漠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功能区。
2013年底,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梅陇农场、鲘门镇四地组合成汕尾红海湾新区。
2008年统计总人口为109180人,有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里湖镇位于普宁市西北部,是中国广东省普宁市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村级区划为25个,2个社区,23个行政村,行政区划代码为:445281119。
普宁市里湖镇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属南亚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1.5℃,年均降水量2126.9毫米。由于地处半山区,“四水”环绕,水果资源丰富,素有名优特产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榄、龙眼等,里湖凉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闻名遐迩,洪都胜景、人物史迹众多。
由于地处半山区,“四水”环绕,水果资源丰富,素有名优特产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榄、龙眼等,里湖凉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闻名遐迩。洪都胜景、人物史迹众多。里湖是普宁三大古镇之一,有饮誉海内外的河头大锣鼓和配套完备的英歌队、醒狮队、潮乐队、游景等,灯谜、书画、“三棋”等声名远扬;民风民俗更是丰富多姿,妙趣横生。
里湖镇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和“揭阳市卫生先进镇”。2001年先后被广东省省委定为全省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行点,被揭阳市定为农村基层开展“双联”责任活动试点,被普宁市定为全市镇村换届选举工作、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行点,被评为“省级中心镇”、“揭阳市村民自治模范镇”。里湖镇现有完全中学1所(普宁市里湖中学),初级中学3所(竹林中学、里湖初级中学、石牌初级中学),小学24所,幼儿园12所,在校学生197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年巩固率97.5%。还有成人职业技术学校10所。
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30个,其中影剧院1座,录相场4个,文化室20个,运动场1个,老人活动室4个。电视差转台1座,并传输有线电视19套节目。篮球、乒乓球、自行车等为主的群众体育运动活跃,1992年自行车选手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并获得好成绩。群众文艺有潮乐、英歌舞、舞狮、大锣鼓、游景等,河头大锣鼓远近闻名。里湖镇作为一个古镇,其婚俗继承了潮汕旧俗礼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说亲合婚经由亲戚朋友介绍、或媒人“牵成”、或自由恋爱而彼此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便可提及婚嫁之事,“父母之命”在今天未必死板遵行,“媒妁之言”却是必不可少的婚姻“序曲”,男方必先备好“赏面红包”到女方相亲。传统认为,一个人的生肖决定着其“嫁娶年”(即结婚年龄),而男女双方能否成为夫妻则还要由其“八字”是否相合而定,这叫做“八字注定”。或许是向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作怪吧,在里湖婚嫁中“合八字”的时候,只有女方将“庚贴”交给媒人送给往男方,而绝对没有男方反交“庚贴”到女方之说的。“合八字”一般由男方父母请大家公认“最准”的中老年算命先生测算,确认男女双方生肖合八字不会“相冲”后仍须等待三日,如三日内家里不会出现打破碗之类不祥之兆才可算为吉祥可合之命。
迎亲完婚这是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一天新娘的兄弟是不会到男方家里去的,陪同新娘的是新娘的姐妹和阿姨们(伴娘和同寅姐妹们),到男方家后大家乐融融地“食丸”,中午男方大摆筵席请亲戚朋友“食桌”。新娘和阿姨们坐一桌,该桌中新娘坐大位,伴娘坐其身旁算坐第二大位),有的新娘脚下还有“椅仔”(小凳子)给她垫脚,谓之“坐得四四正正”;新郎与朋友兄弟或其家人坐在一桌,但也常有忙于招呼接待客人而未食桌的,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因此该日做新郎没有做新娘舒适。
约午后两、三点时,“扛茶”(端茶)仪式开始了:新娘首先低头不语,由男方家内人介绍受茶之人的称谓,再由伴娘介绍给新娘仔,新娘听后马上端茶跪在地的草席上亲切的喊声:“爹,妈,请茶!”大官大家(家公家婆)坐“高椅”,笑着接过来饮下,之后大官在茶盘上放一个红包,大家则将一枝如意别在新娘头上,随即用手轻按其头,意味着“先将你按下,落来(以后)正会听话!”,“扛茶”也是按次序来的,一般是大官大家,接下去是老舅老妗,姑叔伯辈,老叔老伯辈,以此类推,受茶人是一定要给红包的。过后新郎新娘要同拜会司命公(12拜),拜祖宗(4拜)。里湖是普宁县的古镇。从明代中叶起,每年农历二月(没定日,择吉举行)这里都要举行大型游景活动。
景屏主要是古亭。此外尚有活马、花轿,以及龙凤狮象等吉祥物。活马及马夫,要花重金到北方雇请。古亭雕龙画凤,饰金漆银。动物用竹木作架,铺布糊纸,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坐于景屏上的,均系三、五岁的俊俏儿童。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活像古装戏里的演员。一台景物,由两个壮汉抬动,系儿童家长出资雇用。家长或兄长姐妹,手提果子、茶水,寸步不离,紧紧跟随,细心照料“景”上之人。景屏服装,人才装扮,观众都要细细品评。这是美的竞赛,各家各户,都要倾尽全力。
此地群众,信仰关圣帝君。全镇分为四社,一社河头,二社新埔、新地内,三社松柏围,四社富美。各社轮流,轮到的,负责请人戏,请英歌、请锣鼓。
人戏多至十七、八台。从龙门桥摆至下柴桥,一台紧挨一台。为了脸上有光,大家争着请好戏,如“老赛桃”、“老玉堂”、“老源正”、“老三正”等。帝爷开路,景屏随后。接着是英歌队、虎狮队、锣鼓队。但见鼓乐喧天,彩旗蔽日,礼炮轰响,人头攒动。红男绿女,绵延数里,穿街过巷,热闹非凡。所到之处,各家都燃放鞭炮,以示欢迎。还在门口,置一红桌,桌上摆着茶水、柑桔、橄榄、米糖枋、凉果,供游景人员,任意食用。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游景活动更是锦上添花。“游老爷”的旧俗已经革除,景屏更加斑斓多彩。如鲤鱼戏水、仙女散花、孔雀开屏等。“景”上之人,改静为动,做着舞蹈、健美操等各种动作。人抬之景,变为电动。还有壮观多姿的仪仗队、管乐队。活动经费由镇福利基金会筹集。海外赤子、港澳商贾,专业户、企业家,争先恐后,慷慨解囊。“人节”食“七样菜”:农历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也叫“人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有吃“七样菜”的习俗。
初九天地生:农历正月初九俗称天地生,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果品拜“天公”。这一天城乡不宰生畜,不除秽物,咸感天地好生之德。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节城乡有新婚及生男孙者,须出一屏或数屏灯屏贡献摆设,每层灯多为戏剧故事。有的地方还有“做丁桌”的习俗。(似乎平寨每年都有)
闹元宵旧俗:“闹元宵”的节日,大致如下:正月十五夜走老爷,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
伯公生:三月廿九为伯公生。“买面线拜伯公”是这一日特有的现象。伯公,相传是助大禹治水的伯益。清明“上坟”:清明中,人们必须在家里祭拜祖宗,然后带香烛纸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坟”。
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端午节。主要习俗有三方面:一是赛龙船,二是吃粽子,三是驱病辟邪。
六月二十四奉财神:里湖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有奉拜“财神爷”的习俗。
“出花园”:七月初七,不止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那些少男少女举行“成年礼”的日子。这一日,虚岁为十五的孩子,穿新衣,食猪肚,高高兴兴告别童年,迈向成年。“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也称“鬼节”,不少地方则叫“七月半”。农村家家户户习惯做白果品,以豆为馅,印制成人、鱼、花等形状,俗称“人仔果”。
中秋节:主要活动有几项: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烧大窑。
冬至节:在农历十一月,无定日,阳历则固定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节前夜,家家户户都做米粉圆,俗称“冬节圆”。俗语云:食了冬节圆,年龄加一岁。可见食圆的象征意义:岁岁平安,一家团圆。
“廿四神上天”:腊月廿四这一天,要拜祭司命公,即灶神。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家里来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要去天上一趟,向玉帝通报这一家的善恶。农历正月初四才回人间。老百姓怕灶神到玉帝面前说自家坏话,对灶神不敢有丝毫得罪。二十四日之前,人们就要把家里清扫一番,女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清扫灶间、擦洗灶台,做豆沙馅饼(软饼)。据说祭品一定要有甜饼和酒,使灶神吃了粘口或成为醉鬼,这样就不会开口在玉帝面前说这家人的短,那么这个家庭在新的一年就有福了。
揭阳鱼湖老四算命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间算命师,其真实姓名为黄东林。他在揭阳市鱼湖镇开设了一家算命馆,以其精准的预测和治病疗伤的神奇手法而备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爱戴。
黄东林先生被誉为“现代周公”,他的预测和治疗方法都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他擅长通过观察人的面相、手相、眼相、耳相等特征来预测人的命运和健康状况。同时,他还会运用中医药理论和针灸疗法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其疗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推崇。
如果您对自己的命运或健康状况有所困惑,可以考虑到揭阳鱼湖老四算命先生的算命馆进行咨询和求助。当然,也需要注意选择正规的机构和专业的算命师,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和伤害。
总之,揭阳鱼湖老四算命先生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民间算命师,其精准的预测和治疗方法为许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改善。但在选择时也需要慎重考虑,并选择正规的机构和专业的算命师进行咨询和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