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运程 > 文章页面

南宁什么地方有算命很准的 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

童年听过的歌谣,你还记得多少 经典 收藏

本文目录

有关绍兴习俗的问题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

绍兴民风习俗

大台门

有奖互动 那些难以忘记的童年趣事

台门前有石板平铺的晒谷场,台门有两扇宽阔的大门,入门仰望,有一横匾,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醒目的大宇“进士”。旁有题跋,为大清乾隆某某年某某科第几名之类。头道门至二道门间为门斗。跨过高高的门槛后,为一天井,然后为正厅,名“观聚堂”。一副楹联:承祖父训克勤克俭,教子刊、贤唯读唯耕。左右两侧为偏厅。正厅显得很有气派,四根粗大的木质圆柱,昂然挺立,地面铺着平坦的地砖。大厅上方悬挂着有盘龙图案精雕细刻的木质吊篮,这里面存放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或许是清代朝廷封诰之类。总之,这贴有金箔的盘龙吊篮是可仰望而不可触摸的东西。

正厅后还有中厅、后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中厅、后厅各有东西厢房,三个厅的两侧为住房,有楼上楼下,形成东、西两条弄堂。一个家族,子孙繁衍,这里常常提及的是大房如何如何,二房、三房这样那样。那时以多子多孙为“福”,故大台门里儿童成群,有时老人们指着孩子说,这是三房里的老四,那是大房里老二家的三孙子。人丁兴旺,熙熙攘攘。

据老人们说,这观聚堂为上溯五代的祖先凭多年做官的俸禄,花好几万两银子精心建造。我们绍兴这地方,读书人多,官多,师爷多,台门就多。周围方圆三里就有五座台门,如“春官第”、“西园”。台门大同小异,又各具特色。有的近似宙宇殿堂,官家气派;有的多房间、多树木、绿木扶疏,宜室宜家。台门里的人时聚时散,时兴时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正常年景,逢年过节,回家省亲,外出做官的、经商的、教书的人如鸿雁归来,红烛高照,家庭团聚,喜气盈门。或老人做寿,儿孙成亲,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气腾腾。一当过了元宵,办完了喜事,人们都纷纷外出,求升迁、求发财、求养家蝴口,各自南北奔波,台门也就归于静谧。

抗日战争爆发,兵荒马乱。工厂关门,商店倒闭,经济凋敝,百业萧条,台门里在外做事的男人们纷纷失业,或先或后地回家避难来,台门里又热闹起来了。不过和太平时期正常年景时的心情是不同的。回来的人,一脸苦相,凄凄惶惶地说:“唉,日本兵打进来,到处杀人放火,真惨,回到家里,总算捡了一条命,不知将来日子怎么过呀!”老人和妻子笑语温馨安慰说:“回来哉,好咯,好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趁此将息将息。天无绝人之路,苦日脚总会出头的。”家人捧出热气腾腾的洗脸水和洗脚水,洗涮完后,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糖氽鸡蛋。也许是当地的风俗,当家人从外地归来,一要洗去路上风尘,二要吃上糖氽鸡蛋这道点心,心头含有甜甜蜜蜜,又生生不息的意思。台门里的女人当年如花似玉,灼灼其华,慕名嫁入这大台门,新婚燕尔,十天半月后,夫君到外地或做官或经商或教书,劳燕分飞。几度寒暑,岁月悠悠,鸿雁传书,终于妻子获悉丈夫将要回来,便梳妆打扮,登上楼台,极目远眺。如今丈夫来到面前怎不喜出望外!远道归来的男子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激动,喃喃自语:“回到家里温馨、舒坦,外头战火纷飞,家里还安稳,家,就是避风的港湾,歇脚的去处。”这台门虽然仍那样宽阔,庭院深深,但已陈旧破败。不过,在游子心中却是童年玩耍之所,父母居住之地,魂牵梦绕的地方。

台门里还有人家的当家人至今未归,漂泊在外,父母妻儿更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到镇上去看航船。等船上最后一个人登岸,仍不见自己的家人归来,便黯然神伤,依门依闾地守望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邮差进村,众人相望,不知有没有自己的家信,有没有汇款?谁家新媳妇能收到丈夫来信又有汇款,左邻右舍都羡慕得很,小姐妹不无调侃地唱起小调:“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洋钿一百一百寄回来。”新媳妇脸上泛起红晕,不好意思地说:“这年头,太平无事就上上大吉了,伊良心好,月月带钞票来,我心里过意不去。”小姐妹说:“这叫夫妻恩爱。”哈哈哈……在那年月,这种笑声,难得!

战乱时,男人回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虽平安无事,也不再寂寞,但坐吃山空,一两年下来,一家家都支撑不住了,开始当卖度日了,台门里日益呈现衰败景象。周围的农家虽长期艰苦度日,但农田里一年四季总多少有些收获,一会儿蚕豆上市,一会儿麦子收割,主粮呀,副粮呀,南瓜呀,蔬菜呀,着实使台门里的人家望而生羡。

观聚堂台门虽挂着“唯读唯耕”的楹联。但实际上没有一户人家是真正务农的,祖上所谓的“耕”,实际上是指出租土地给农民,让农民去耕的意思。在那战乱年代,只读不耕的人家,没有收入,哪能生存?

先前,邻近的农民缺农本,或青黄不接时常向台门里人家借点钱,小额借贷在悄悄进行。而后时易势变,战乱年代台门里人家纷纷失业,转而向农家借钱借粮。又不时传出台门里的某家一件皮袍子换了几斗米,铜火锅、香炉换了几升蚕豆,物物交换在悄悄地进行。台门里的人家风光不再,男人们都纷纷外出谋事去了,只要能蝴口能生存就满足了。台门里又平静了,归于贫困的静寂。

台门里的内当家们

她们向农民学习养家禽,台门里鸡声咯咯,台门前小河中的鸭子、白鹅在水中悠游觅食。农谚日:“让鹅吃(吃田中的剩余的稻谷及青草)、让鹅划(水中游)六十天就好卖。”“麻花鸭,叫嘎嘎,游入水中吃鱼虾,天天生鸭蛋,主人称我黄金鸭。”

她们也种蔬菜,在宅边种上一畦碧绿的蔬

菜,眼前种子播下去,青葱的菜苗长出来,雨水浇灌,舒展枝叶,生长壮大,及时采摘,怎不喜悦?

她们起早落夜地纺纱,每纺一斤纱可以赚六七两的棉花钱,一天也只能纺几两纱,收益是很少的,但日积月累,不无小补。

台门里的妇女,先前被邻近的农家称为“太太”、“少奶奶”的,于今她们都向.农家打招呼,千万不要那样称呼了,不如叫我某某嫂好了。

绍兴以酿造业著称,有千百年的历史,绍兴老酒,在中国,谁人不知,哪人不晓?绍兴人对酿酒、制酱、腌莱耳濡目染,很快掌握要领,娴熟其事。她们做酒制酱时的情形,虽事隔多年,仍历历在目。做酒,采取股份制,以三斗糯米为一股,凑成后几石糯米做一大缸。先将糯米浸入水中,然后将糯米蒸熟,糯米饭加上酒药,均匀拌和,置于缸中,用稻草盖实,呈密封状。经发酵,酒味芳香扑鼻。掀开一看,就是通常见到的甜酒酿,亦称老醪。糯米饭一分为二,一为酒浆,二为酒糟,由技术专精的“做酒师傅”携带专门的酿酒工具,进行蒸馏。蒸馏过程屏退左右,只见灶上炉火熊熊,一觉醒来,大功告成。黄酒徐徐灌入酒坛,用泥封盖;蒸馏而成的白酒装成若千瓶,酒糟一大堆;合伙的人家按比例领取黄酒、白酒和酒糟。台门里人家只需少量酒糟,用来腌糟鱼、糟肉、糟鸡,多余的酒糟附近的农户早巳订好,无偿赠送。那酒糟是农民养猪的上等精饲料,这是物尽其用,无任何浪费。

“行得春风有夏雨”,纯朴的农民感恩图报,蚕豆上市或春笋出土,农民便带着蚕豆、鲜笋进入台门,分别向相关人家送上,笑容满面地说:“这蚕豆、春笋都是新鲜咯,东西不多,千里鹅毛一片心,请太太、少奶奶、小少爷尝尝。”内当家们说:“真不好意思,谢谢你一片好心,称呼要改一改,现在我们也是普通人家。”农民说:“勿客气,叫惯哉,不过读书人家总会发的,这是好打包票的。”彼此在热情交谈中话别,温情脉脉。

冬令时节,家家买几百斤大白菜,堆黄,一层菜,撒上一层盐,层层叠叠,腌制咸白菜。当地风俗请小男孩在一层层的菜上脚踏,使盐分入菜,满满一缸,上面盖几十斤重的石头,压得严严实实,三周左右腌莱就制成了。腌菜分生吃、熟吃两种吃法,蒸煮加水谓熟腌菜;腌菜取来将菜心切细,浇上麻油,谓生腌菜。两种吃法,各有风味。油菜、芥菜(雪里蕻)腌制后,即可佐餐,若在太阳下暴晒,咸菜水分渐渐蒸发,呈琥珀色,褐中透红,菜香扑鼻,即为驰名遐迩的绍兴梅干菜了。梅干莱烧肉,是江、浙、沪一带的名菜,在海外也受青睐。

绍兴人还善于制酱。面粉与黄豆、蚕豆加水拌和做成面团,让其发酵,置于缸盆中,加纱罩或玻璃罩,在太阳下暴晒,渐渐流出的液汁为酱油,沉淀呈糊状之物质为酱。黄瓜等置于酱中暴晒,则为酱瓜。老豆腐切成小块,让其在一定温度下发酵,加黄酒、花椒,便制成美味可口的乳腐。

台门里的内当家们在那苦难的年代,克勤克俭,操持家务。在男人外出“打工”,收入菲薄的境况中,敬老扶幼,顽强地生存下来,令人可敬可佩。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祭田。观聚堂台门的主人是乾隆时期的中等官吏,不仅造了这台门,还买了一百多亩土地,一半做学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说将学田收得的租谷办小学,供子孙免费入学,将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学田由学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轮流收租,也轮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谱中有记载,作为后代子孙谁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这地方,人称“陶家埭老太爷”。据说他老人家纵观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人家,过几代几乎都先后败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亩土地做祭田,不愁后代子孙不争着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政府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电影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说说小时候读书的趣事吧。换书读。少时家贫,买书的钱是绝对没有的,能够吃饱了不饿肚子,穿上裤子不露屁股,就算很不错很不错了。拾了一个冬天的粪卖给生产队,换得十几元钱,和爸爸费了很多口舌,作为奖励,爸爸给了我两元钱,我乐得不得了,步行了三个小时,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小镇子上唯一的一家小书店,买了两本书。尽管一天没有吃东西,回到家已经饿得走不动路了,但还是高兴得不得了。用这两本书和别人换了一些书看。换了一本《红楼梦》,因为是繁体字认不全,加上内容太深,很可惜只读了前几回就给人送回去了。

借书读。发现别人有自己没读过的书,便想办法与人借,做出种种保证,说尽好话。小学五年级时,见语文老师有些书,便和老师借。老师见我挺喜欢书,便把书拿出来借我。看完了一本还给他,再借下一本。这些书中有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尽管内容看得不太懂,但还是很愿意看,坚持看完了。也有借不来的时候,村里有一个老师家有一套《三国演义》,可能是担心我给看坏了、弄丢了,借了几次,都说叫别人借去了。我知道是人家不借给我。

见书就读。和爸爸到省城的一位叔叔家串门,见叔叔家墙台上有一本书,竟一看就是一天,本来是头一次来省城,想去公园看看也没去成。更有趣的是一次参加人家的婚礼,我看见人家柜上放着一本《保卫延安》,拿起来埋头便看,小孩子都愿意看新娘子,我把看新娘子的事忘到脑后了,新娘子没看到。家里有几本《毛泽东选集》,大概是生产队统一发的,对我一个孩子来说,正文内容实在太深,我就读正文下面的注释,那些注释一般都是解释事件的,和故事沾点边,所以能够读得进去。

偷着读。家中活重,白天要帮大人干活,晚上读书又浪费灯油,所以读书的时间是没有的。自己只好偷着找时间读。给猪挖野菜时偷偷地拿着书,挖得差不多了,就坐下来看一会书。放猪时,也偷偷地带着书,看一会儿书,抬头看一眼猪,有时入迷了,猪自己跑回了家,自己因此还挨过骂。

见字就读。实在没书可读时,就读家里糊在墙上和棚上的报纸。每隔一两年,要过春节时,家里都要买一些书纸或者报纸糊墙糊棚,这个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我要把那些带字的纸翻个遍,凡是自己能读的都要读。实在不行就商量父母晚糊两天,也要把这些有字的报纸读完。

我童年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分享其中一件。

没有太阳的天空,依然很明亮。空阔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绿草。我独自走在草地上。突然,有几只狼朝我这边跑来。慌乱中,我恐惧地倦缩着身体,竟然忘记了跑。眼睁睁地看着一只狼咬住小花袄撕扯着。我全身都在颤抖,紧张中喉咙发出抗拒的嘶哑声:“狼一!狼一!……”

“八夕,八夕!”耳边响起外婆的救援声。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用报纸糊的顶棚。转过头,外婆站在炕沿边叫着我,原来是一个噩梦。

我想起,昨天下了厚厚的一层雪。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脚下积雪“吱吱呀呀”的发出呻吟。姨哥走在前面,突然停下了脚步。转头看见我,笑着向我招手。我小跑几步跟上姨哥。姨哥从兜里掏出一个用书纸折叠的小东西递给我。“给你玩儿吧。"

“什么?"我接过来仔细端详。尖尖的两只耳朵,长长的舌头吐在嘴外面。长长的尾巴。

“狼,你拽它尾巴!”

听了姨哥的话,我拽着纸狼的尾巴。舌头一上一下的扇动起来,像要流下口水。我很喜欢,也很新奇,把纸狼放在铅笔盒里带回家。晚上做完作业。我又拽了一会儿狼的尾巴。顺手把纸狼放在桌子上。结果纸狼伴成真狼走进了我的梦里。

我穿上衣服,感觉头有点晕,四肢无力。吃完早饭,我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晚上,做完作业。我只觉头痛,无心再玩。就把纸狼压在桌子腿的下面,睡去了。

睡梦中,我来到野外。没有绿草,没有雪,只有干瘪的树枝,枯瘠的土地.。一只狼翘起一条后腿,用三条腿弹着向我追来。我浑身发冷颤抖,沉闷嘶哑的吼声带着哭腔:“狼一,狼一!……"

“八夕,八夕一"朦胧中我听到外婆的喊声。一只温热的手捂在我的额头上。迷迷糊糊听见外婆在说:“一发烧了一快起来,喝一颗安乃近吧……"

我只觉得头上被蒙上了毛巾,身上也加重了被子。沉叠叠的,昏昏沉沉又睡去了……

太阳的光射进家中,驱走了黑暗。我的周身潮湿,像淋了热雨。"叮叮当当"锅碗瓢盆发出相互碰撞的声音。我逐渐清醒。外婆已经在准备早饭。我的身体有些疲惫乏力。

“今儿别去上学了,好了再去吧。再睡会儿吧!"外婆对我说。

我坐起身穿好衣服,站起来,趔趄一下终于站稳了身体。

“我一能去上学!”八夕声音弱细,口气坚决。

“那就快吃饭,吃完了,再喝点药!

“嗯!"我柔弱的笑了笑。

学校的路,离家并没有多远。我歇了两三次才走到。

实际是天气冷,我感冒了,连续两天在发高烧。而我以为是纸狼在作怪。弄得自己差一点不能去上学。我背书包走的时侯,顺手从桌腿底下取出纸狼,悄悄地扔到院子的垃圾堆里。她害怕姨哥看见不高兴,又用土盖上。

不过也巧,从此以后我没有在做关于被狼追的梦。

童年有趣的事真是太多了,但是都离不开玩和吃。

童年时我们上学都是结伴而行,同班同学,学长都是左邻右舍,那时候不用划分学区,人们都会选择就近上学。一到学点,你去他家叫上我,咱们一块再去另一个同学家叫上他,这样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向学校走去。

那时候学校周边没有卖零食的,况且零食的种类也很少。但是在学校旁的一个民房里,有一个瘦瘦的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一进她家迎面就是一个土炕,每次我们去她家,她都是梳着一个低低的发卷,周围没有一根乱发,额头、五官都毫无遮拦地暴露在你的眼前,头显得那么小,细细的脖子下连着纸片一下的身子。她盘腿坐在炕上,笑咪咪地看着站在她眼前的你。在她左手的旁边放一个圆形的竹编筐子,筐子里放着一筐葵花瓜子,那瓜子的表面是一层白白的大粒食盐,瓜子的本色都被白色所覆盖,你只能从形状上看出那是瓜子。在竹筐子上面还有一个用报纸糊的囗杯,这个杯子从外面看又高又大,但是一杯瓜子五分钱,倒进你的口袋里用手摸一摸并没有你想向的那么多,因为糊那个杯子可是用了很多很多纸的,杯壁那是相当厚实的,你看到的那个高大上的杯子只是一个假象。买上一杯瓜子,拿出一颗扔进嘴里,慢慢地吸吮,等着瓜子壳上的食盐慢慢地融化掉,再轻轻地嗑开瓜子皮,吃掉瓜子仁,这一粒瓜子才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吃,虽然瓜子少但能吃一下午,那种幸福感简直爆棚!

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涌出教室,抓紧这十分钟继续上个十分钟所进行的跳皮筋,丢沙包等活动。那种高兴劲是现在任何运动都无法比拟的!虽然那时候没有什么新奇的玩具,但是同学们在一起的那种团队合作精神是值得现在小朋友学习的。

再后来学校门口有卖泡泡糖的,一毛钱一个,扁扁的,长长的,淡粉色。买上一个咬呀咬,吹呀吹,吹个大泡泡,眼睛鼻子都被盖上了,泡泡吹破了然后再用舌头把这些泡泡糖卷进嘴里,然后再吹,乐此不彼不断反复着重复着这些现在看起来有点恶心,不卫生的动作,直到上课了,赶紧把泡泡糖吐出来,用手把它往课桌下面一按,泡泡糖就这样粘在课桌下面,等到一下课,第一个动作就是扣下泡泡糖,然后很潇洒地往嘴里一扔,就又开始了嘴巴运动。

现在我想起泡泡糖、瓜子等都觉得那么有趣,笑意不觉涌向心头。

童年故事,讲讲抜虎牙故事!

小时候,我特想当官!我梦想,等我长大了,我当个大官。

唉!可是我半辈子过去了,现在还是个科员。对此,我迷信的认为,象征”官运亨通”的虎牙在小时候被人”骗走了”,因而阻断了我这辈子升官的路。

那年,我去我奶奶家玩,奶奶家就在甘肃腾格里沙漠边的某个村。

那里风沙大,挨着沙漠,种啥啥不长,老乡的日子过得很穷了,村里男人大多讨不上老婆。

冬天了,人也闲了,每天太阳升起时,老乡们都捅着手,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东家长李家短的扯闲话。

这天,天空像老蓝布一样补在头顶,一坨一坨白云像鼓出的”棉花”,浮在天上,”棉花”堆在”蓝布”中间,好似准备做个大棉被。

“棉花朵”在风的追赶下,慢慢游荡。

远处,顺着白洋树阴凉的沙子路上,渐渐走来一个人。

人长的细长,好似铅笔写字一样,歪歪的移动,影子像根烟似的”竖着”身后,紧紧尾随。

走近一瞧,是个干瘦老头,眼窝又深又大,皮黑牙黄。脸上的皱纹好似牙缝呲开一样,皮笑肉不笑的样子。

他手握一块薄木板,挡在胸前,好似犯人挂牌游行一样,板上写着很大的两个黑字‘‘算命’’。

他靠上老乡,一副谄媚的样子,操着甘肃本地口音,挨个问,”算命莫?我给你算个命吧?看看你有当官命莫?你想早早知道自己啥命莫?我可以算”!

他来回几遍像背课文一样念叨着。老乡估计怕上当,就最爱说话的光棍都不搭腔,翻着白眼仁防贼一样防着他。

老头有点扫兴,像条夹着尾巴的老狗,斜着身体,提着牌牌离开了。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一颗小心脏都快跳到嘴里了。我就听准了他一句话,‘’看看有没当官命‘’!

于是,我悄悄的沿着墙跟边,装着没事人一样,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蹦一跳,尾随老头。追到一颗树下,老头坐了下来。他看我是小孩,挑着舌头尖,吧嗒着嘴故意问到,‘’有钱莫?‘’,我回答:‘‘有’’。

老头马山来了精神,忍着坏笑,含着胸,问到,”你小娃想算个撒”?我特得意的回答

算个当官,讨老婆”,你会算莫?算!。

我天真的杠起脖子对老头下达命令!

老头回答可响亮了,”能,娃咋不能呢”?

我听说能,激动的翻着小手。

冷不丁,老头突然问我,‘‘娃你说!人莫!有几个脚趾?

这还不简单,我赶快回答‘‘十个呀’’’。

”对对,娃说的对”。

算命的点着头表示赞同说:”我早早给你说下,你娃媳妇是九个脚趾头,你记下”?

啊!我恼怒的想,娶个九个脚趾头的媳妇多难看,丢死人了!

我发愁的嘬起小眉!问”这咋办呢”?

老头不急不忙的说,”你娃听住了,你娃,命坏就坏在你这颗牙上了、你小娃本是老虎命,吃肉的命”。

你看你的嘴?老头又嘬起嘴巴,啧啧!你娃”河马嘴,方方正正,吃四方的嘴莫”!啧啧!”多好的嘴,可惜了”!”坏在两颗虎牙上了”,命相上说了,就是要找瘸腿女人,命上说,你的老虎牙嚼了媳妇的脚趾头。

他自说自话的讲了一大堆。

我听了,吓得快哭了,老头立即严肃的说‘莫事!我告诉你娃,拔掉一颗,你娃的命就转了”!不但媳妇长的好,你娃还能做大官。

我半信半疑!

老头认真的给我解释说:‘’人人都有当官命,人多位少挨不上‘。他突然停住,坚决的说:拔!就一颗,拔一颗!你娃就挨上了,就是当官的命了,你娃当官了,娶媳妇你娃不要挑花眼!,嘿嘿!他说的好开心的,好似他要挑媳妇了。

我听得天花乱坠,顿时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和勇气,毫不犹豫的呲出两颗牙齿,左右摇头交给老头。

这时,算命老头僵硬的小指、无名指、还有中指,伸出来,压低声音道,”你娃给三块,莫有钱我不拔”。

三块?我沮丧的低下头,怯怯的挖着口袋,口袋都抠出一个洞,鼓捣了半天,攥着拳头出了口袋,张开手,手心里卷着烂烂的角钱。

老头迅速抓起我手心掏出烂钱,一角一角的数,九毛钱。他干瞪着眼说,”娃!钱不够”,一只手马上掏我的口袋,这个没有,掏那个,像搜身一样,恨不能掏出点啥。

他叹口气说,娃!算了算了!不能挡了你当官的路,还是给你拔了吧!

老头手指头上已缠上了红绳子,手指头像绕莲花套一样,一下绷在我的左边虎牙上。

我感到头”轰”一下,牙已被掉在红绳上了,荡荡悠悠在眼前晃。

后来,我脑子“嗡嗡”的响,耳边传来奶奶的哭声,还有爸爸怒吼的骂声,妈的!‘让老子逮住,我捶扁你!’

自那以后。我左边嘴里就有一个窟窿。

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趣事,基本上都是在村里的小河里发生的各种事了。我们那条河全靠上游的泉眼和夏季的雨水,平时水流小,但是一到雨季就是一条大河了。

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那年夏天的雨特别大,上游的大坑都被雨水填满了,流下那个小悬崖时就形成了一条瀑布,小时候没见过真正的瀑布,以为那就是“疑似银河落九天”了。

瀑布的上游有一户人家在那里种了一小片红薯,也不知怎么的就被我们这儿的大孩子们发现了。但是要想到达红薯地就要横穿过瀑布上游这一片河域,所幸水不算深,刚刚没过小腿肚。现在想想我们当初胆子怎么那么大,也不怕突然摔倒被冲下瀑布,就那样一趟趟地往返着、打闹着,愣是把那片泡在水里的红薯田糟蹋了个彻底,结果等捧着战利品回家了,被等得着急的老妈好一顿打。

等到雨季过去了,小河里的水慢慢得就变少了,河床上的石头都露出来了一截,这时候就可以去摸小螃蟹了。搬开一块大石头,下面准有两三只想要四散逃窜的小家伙,下手要稳准狠,也不用担心被钳子夹住,毕竟螃蟹还小,轻轻一掰就开了,还不疼。等回到家,让老妈用油和香料一炒,简直能吃下两大碗米饭。

家乡的小河是童年里最开心最快乐的地方,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小河已经逐渐消失了,但它永远会留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现在提起童年的趣事,我首先想到的是“烧书”的那件。

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经常早出晚归地干农活。我性格比较内向,没什么朋友。我父亲喜欢看武侠小说,家里积攒了一些,它们就成了我最好的“小伙伴”。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学会了炒菜做饭。有天清晨,父母出去干活,吩咐我做好饭菜,给他们送去地里。我拍着胸脯保证,请他们放心。

那时候是烧灶的,用大铁锅做饭菜。

我想起自己那本《射雕英雄传》正看到紧要关头,心痒难耐。

我赶紧找来书,一边往灶里添火,一边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做好了饭菜,我心想:“把这章看完再走吧。”于是,赖在灶门前不走。

金老爷子写得实在太好看了啊,让人欲罢不能!我陷入书中的江湖,忽略了时间,忘记了一切。

“翠儿,你在干嘛?叫你送饭,送到哪里去了啊!”当屋外响起妈妈的大嗓门时,我才反应过来。

原来父母饿得前胸贴后背,也没见女儿来送饭,只好让妈妈回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我飞快地将书塞进灶里,吞吞吐吐地说:“妈……我……我正准备送呢。”

妈妈也没时间跟我理论,匆忙装了饭菜走了。

我赶紧去抢救灶里的书,已经被烧掉了一角,心如刀绞……

幸好,父亲后来并没有怪我。

去年,金老爷子走了,父亲也走了。这件童年趣事,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小时候总惦记别人家园子里的瓜果梨桃,那时候邻里关系都比较好,只要你肯敲门去张嘴要,一般人家都会赏给小孩子的,可我们都拉不下这个脸,还有就是带贼腥味的东西特别好吃。

有一个姓张的人家,男主人个子高嗓门大,人也特别勤快,他家的园子尤其的大,里面有两棵沙果树,还种着小西瓜、西红柿、黄瓜等,我们几个小孩子垂涎已久了。

终于在一个星期日,我们鼓足勇气开始行动了。其实行动起来并不难,我们从离他家房子最远的南边下手,从篱笆下边掏了一个洞,一个一个钻进去,先偷摘了几个西红柿吃,那时候的西红柿有黄色的有橘色有红色的,有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独头圆柿子,也有灯笼一样串串的,还有像妈头一样尖顶的,掰开来一层雾蒙蒙的白砂,味道特别好。

吃完柿子,男孩子就爬到高高的沙果树上,他们负责上面摘我们负责下面捡,说实话那时候沙果还没熟透,青绿色的果子上刚染了层胭脂红,吃起来酸酸涩涩的,可我们哪里管那些啊,塞进嘴里就嚼,嘬嘬味就吐了,那也觉得特别过瘾。

后来我们摸进了西瓜地,我们根本分不清哪个熟哪个生,专门挑大的下手,捡起来一个就往地上猛磕,然后用手掏瓜瓤吃,真实糟蹋的比吃的多。

最后还揪下来不少西瓜花和窝瓜花,把舌头伸进花芯里去喝花蜜,真的很甜。

那一天可是过足了瘾,特别的爽。

到了第二天开学,也就第一节下课,校长就开始一个接着一个从教室里拎我们,头天作案的几个一个都没剩,全部捉拿归案。

那时候在操场正中间有一个水泥砌成的高台,平时都是有什么重大活动的时候,校长主任们坐在上面,好像连我们班主任都没坐过,这一天我们几个并排站在上面,接受全校同学的检阅,课间十分钟最难熬,总围着好事的人指指点点,到了上课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就开始互相猜忌互相埋怨,谁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快就让人家破了案。

事后我们才知道,是一个男生把裤子脱了下来,将裤脚系上,然后里面塞满了西红柿、沙果还有黄瓜,结果离开的时候忘在了作案现场,人家就是凭着这条深蓝色带白道的运动裤破的案,将我们全部一网打尽。

多年以后我还在琢磨,进去的时候是穿着裤子的,出来的时候是穿着小裤衩,我们那么多人怎么就一个都没发现?我们没发现也就罢了,他自己怎么也没发现少点啥?

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我的童年也不例外。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虽然称不上有多幸福,但是自己给自己寻找一些事情去做也是很快乐的,我小时候虽然不得家人待见,但是却是个十分幸运的孩子,可能我有一颗善心吧,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有十多岁吧,不管是走路还是做点什么,都能捡到钱,虽然不多,一角两角和两元钱我都能拾到。在七八十年代也是很多钱了,架不住积少成多啊,别人看不到,但是我却能在她们眼皮底下捡到钱,后来我的零用钱越攒越多,在以后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走路爱贴路边和沟边行走,因为往往在沟渠里我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能捡到零零散散的十多元钱,最多一次就是我一次性的拾到了十元钱,可把我高兴坏了,谁都没有我的好运气,把同学们给羡慕的不要不要的,在那个年代我可以说是个小富婆了,(钱不是太多,但是对我来说就是很多的了),我能在学校旁边的小卖店里买甜甜的口香糖吃,还能买我最爱的彩色糖纸了。还有那香喷喷的新出炉的武大郎烧饼。再也不用向妈妈伸手要钱花了,这也是其它小朋友们都羡慕不来的。

我真的很善良,在上学的时候在我们学校的那趟街上总会出现一个佝偻而年迈的身影,她穿的十分破烂,有八十多岁了,肩上总搭着一个破旧的大盆,手上时常提着一个很脏很脏的袋子,里面应该是她的衣物,她无家可归,走到哪里就要饭到哪里,夜间就在谁家的门楼下过夜,十分可怜,每次看到她伸手向别人要吃的,我心里都十分难受,后来我就用我捡到的钱天天给老奶奶买烧饼吃,老奶奶也就习惯了,一天三顿都在学校门口等我给买吃的,我也没觉得烦,就是天天捡钱,在给奶奶买烧饼,这一年多,我却从没间断过,后来我小学快毕业了,要去离家很远的镇上读书,就没办法照顾老奶奶了,我十分难过,就问老奶奶有没有家人可以照顾她,不然我不放心,老奶奶一看我真的要和她告别了,就留下了眼泪,才把心里的话对我倾诉出来。

原来她是我同班同学邢丽丽的亲奶奶啊,邢丽丽的爸爸妈妈特别不孝顺,对老人非打即骂,后来就把老人给撵出去了,并且给了她一个大破盆还把衣物都给老人扔出去了,所以邻居们都知道,但是都怕他家人,他家人都特别生性,老奶奶要饭到学校附近,她孙女都看到了也都知道,但是每次都装做不认识她,从来都没有在亲奶奶身边稍作停留,更没有给奶奶买过一丁点吃的,也没有对奶奶流下过一丁点同情和怜悯的眼泪,所以我说,这人性要是坏了,就连畜牲也不如了,当我知道了一切后,我再也没有理过邢丽丽了,因为她不值得我交往,她不配。老奶奶一直不说这事,也是给儿子媳妇和孙女留下最后一丝尊严吧,这就是老奶奶的伟大之处。

我听了后心里特别难受,也劝奶奶回去,回到家人身边,因为我不可能照顾她了,奶奶也哭了,她说,她年龄大了,不能回去受罪了,谢谢这一年来的照顾,没有我,她也活不到今天,奶奶对我说到,孩子,你将来会有好报的,我就不拖累你了,我也活不了多久了,走到哪里算到哪里吧,奶奶说完就两眼含泪的转身蹒跚的离开了,我看到奶奶那落寞的身影,心如刀割般的难受,忍了忍,后来实在没忍住,就向奶奶奔跑过去,我双手拉住奶奶哭着说到,奶奶,你别走,我来养您,您和我回家吧,我爸妈很善良,她们会同意我接您回家的,您跟我走吧,说完就把奶奶身上的大盆和袋子拿过来拉着奶奶就往回家的路走去。

当我把奶奶带回家里后,家人都惊讶的不知道说什么了,我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和她们说了,我也看到了妈妈眼里的同情,我以为妈妈是真心收留了奶奶,我也就放心了,也很开心,后来妈妈给邢奶奶做了一顿好吃的,这是奶奶这一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我看到了奶奶眼里留下来的泪水和感动,晚上我和奶奶住在一个屋子里,心里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一宿好梦。

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年龄还小。体会不到大人心中的想法,以为她们接受了奶奶,就觉得这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太天真,亲情都那么淡薄何况还是非亲非故的外人,所以第二天我去上学后,爸妈就把老奶奶送走了,不知道送去了哪里,妈妈说是送回她自己家了,估计是吧,谁也不可能接受没有亲情的外人,那就只有她自己的家人了,反正是送走了,挨打受骂谁也管不着了吧,这就是爸爸妈妈的逻辑,我回家也和妈妈闹过,但是年龄小,我还得靠她们养,我又有什么权力要求她们也去发善心赡养我一时冲动捡到的人呢,所以我去镇上上学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邢奶奶了,也不知道后来怎样了,活没活下来,没有我她会不会挨饿啊。

事过境迁,多少年过去,我心里还会对这段童年的记忆有着深深的心痛,但是也算是我童年的一段趣事吧。

小时候总惦记别人家园子里的瓜果梨桃,那时候邻里关系都比较好,只要你肯敲门去张嘴要,一般人家都会赏给小孩子的,可我们都拉不下这个脸,还有就是带贼腥味的东西特别好吃。

有一个姓张的人家,男主人个子高嗓门大,人也特别勤快,他家的园子尤其的大,里面有两棵沙果树,还种着小西瓜、西红柿、黄瓜等,我们几个小孩子垂涎已久了。

终于在一个星期日,我们鼓足勇气开始行动了。其实行动起来并不难,我们从离他家房子最远的南边下手,从篱笆下边掏了一个洞,一个一个钻进去,先偷摘了几个西红柿吃,那时候的西红柿有黄色的有橘色有红色的,有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独头圆柿子,也有灯笼一样串串的,还有像妈头一样尖顶的,掰开来一层雾蒙蒙的白砂,味道特别好。

吃完柿子,男孩子就爬到高高的沙果树上,他们负责上面摘我们负责下面捡,说实话那时候沙果还没熟透,青绿色的果子上刚染了层胭脂红,吃起来酸酸涩涩的,可我们哪里管那些啊,塞进嘴里就嚼,嘬嘬味就吐了,那也觉得特别过瘾。

后来我们摸进了西瓜地,我们根本分不清哪个熟哪个生,专门挑大的下手,捡起来一个就往地上猛磕,然后用手掏瓜瓤吃,真实糟蹋的比吃的多。

最后还揪下来不少西瓜花和窝瓜花,把舌头伸进花芯里去喝花蜜,真的很甜。

那一天可是过足了瘾,特别的爽。

到了第二天开学,也就第一节下课,校长就开始一个接着一个从教室里拎我们,头天作案的几个一个都没剩,全部捉拿归案。

那时候在操场正中间有一个水泥砌成的高台,平时都是有什么重大活动的时候,校长主任们坐在上面,好像连我们班主任都没坐过,这一天我们几个并排站在上面,接受全校同学的检阅,课间十分钟最难熬,总围着好事的人指指点点,到了上课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就开始互相猜忌互相埋怨,谁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快就让人家破了案。

事后我们才知道,是一个男生把裤子脱了下来,将裤脚系上,然后里面塞满了西红柿、沙果还有黄瓜,结果离开的时候忘在了作案现场,人家就是凭着这条深蓝色带白道的运动裤破的案,将我们全部一网打尽。

多年以后我还在琢磨,进去的时候是穿着裤子的,出来的时候是穿着小裤衩,我们那么多人怎么就一个都没发现?我们没发现也就罢了,他自己怎么也没发现少点啥?

童年时光有多少个版本的故事啊!

童年,那是很多的好玩又气人的事。我们家是农村,农村么大多是重男轻女的,我妈生了2个姑娘了,爸非要儿子,所以妈又给生了个弟弟!

我要比他们大很多,所以我比较喜强势,他俩都听我的,我记得家周围全是山,草很好,牛羊就在家附近放就可以了。屋前就是绿油油的山坡,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牛羊,还有猪和驴,非常抢镜。我们三个经常带个我家的一只黑狗,山河坡跑,经常把牛羊给冲散了,再把他们撵到一起,再跑把他们冲散,当时玩的是嗨皮了,回家爸妈都在看着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三个就会被上刑的,你们懂得吧。现在我的孩子,不会再有这种痛着的快乐。

有奖互动 那些难以忘记的童年趣事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