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运程 > 文章页面

舒城瞎子算命最准?赏析 卞之琳 古城的梦

美景赏析 有一种仙境,叫一生痴绝处 有一种遗憾,叫无梦到徽州

本文目录

鬼吹灯 陈瞎子的眼睛是怎么瞎的赏析 卞之琳 古城的梦

在盗发云南献王墓时,中了护陵的毒雾双目失明,从此以算命为生,漂泊各地,过着贫苦的生活。最后和胡八一他们去了美国。

陈瞎子,小说《鬼吹灯》中的人物,本名陈玉楼,字金堂。出身盗墓世家,三代盗魁,是卸岭群盗的舵把子,为人机变无双,失明前眼力过人,能够“观泥痕、认草色、寻藏识宝”,在古墓地宫中能不点火把而看清周遭事物。

新网师晨诵 星稀月残人憔悴,倚栏远望梦深邃 更漏子 星斗稀 赏析

卸岭群盗历代传下来的器械手段,无不精熟,加上对“望、闻、问、切”的下乘之术了然于胸,数年间踏遍千山万水,盗发过不少古冢。善于笼络人心,有口吐莲花的本事。

扩展资料:

在小说中,盗墓共有四大流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技,陈玉楼作为卸岭一脉的传人,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能力。

和其他流派不同,陈玉楼的本事主要集中在他的五感上,他能够凭借一双眼睛“观泥痕、认草色、寻藏识宝”,也就是说,他看一眼周围的草和泥就可以知道这附近有没有大墓。

陈玉楼的本事是卸岭一派千年传承下来的手段,但或许是盗的墓穴太多有损阴德,陈玉楼最引以为傲的眼睛也是在墓穴中失去的。

从瓶山出来后,陈玉楼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但是这一行依旧是损失惨重。机缘巧合之下,陈玉楼得到了一张人皮地图,而地图上所记载的正是云南的献王墓,也就是在《云南虫谷》中胡八一一行人的目的地。

陈玉楼凭借着一双眼睛成名,却也因为对这双眼睛太过自信才害他成了瞎子,世间一饮一啄不过如此。小说中,盗墓的大多死在墓里,算命的也会有五弊三缺,善泳者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瞎子

卞之琳《古镇的梦》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中含蓄的特点,即重视“未言之意”“不尽之言于言外”。

一、内容简析

《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表现了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

二、意境特点和艺术手法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

三、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卞之琳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更为久远的日本园林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